避雷针的发明与发展

董建敏, 孙美坤

董建敏, 孙美坤. 避雷针的发明与发展[J]. 现代物理知识, 2002, 14(04): 37-37.
引用本文: 董建敏, 孙美坤. 避雷针的发明与发展[J]. 现代物理知识, 2002, 14(04): 37-37.

避雷针的发明与发展

  • 摘要: 历史上关于避雷针的发明,有一段广为人知的故事。1752年,46岁的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用绸子做了一个风筝,并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天气里用麻线把风筝放上天空,麻线下端系了一把金属钥匙,当雨水把麻线浇湿以后就变成了导电体。这时,他把手靠近钥匙,突然看到电火花在钥匙和手指之间跳过,同时,手指感到一阵刺痛。这个实验证明了天空中打雷实际上就是一种大规模的放电现象。由此,使富兰克林想到,如果在高大的建筑物上装一根金属导线,导线下端接地,根据尖端放电的原理,就可避免建筑物遭到雷击的危险。这就导致了避雷针的发明。
计量
  • 文章访问数:  2140
  • HTML全文浏览量:  0
  • PDF下载量:  1702
  • 被引次数: 0
出版历程
  • 收稿日期:  2001-06-20
  • 修回日期:  1899-12-31
  • 刊出日期:  2002-08-17

目录

    /

    返回文章
    返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