叶铭汉先生的青春岁月:从求学到参加工作

柯遵科

柯遵科. 叶铭汉先生的青春岁月:从求学到参加工作[J]. 现代物理知识, 2024, 36(3): 7-14.
引用本文: 柯遵科. 叶铭汉先生的青春岁月:从求学到参加工作[J]. 现代物理知识, 2024, 36(3): 7-14.

叶铭汉先生的青春岁月:从求学到参加工作

  • 摘要:

    1949年7月,叶铭汉从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,同期毕业的学生共有16人。他和同学一起参加了华北各大学毕业生暑假学习团。学习团在清华大学内举办,为期约两个月。学习团宣布学生想考研究生的可以考研究生,或者由组织上统一分配工作。叶铭汉经过一番思考,决定还是先报考研究生。当时清华大学物理系招考研究生的考试科目包括:语文、英文(作文及翻译)、微积分及微分方程,还有两门考试科目从三门物理中选择:力学及热力学、电磁学及无线电和光学及近代物理。[1]清华大学自1929年设立研究院(即研究生院),下设外国语研究院及物理研究所。同年夏天清华物理系开始招考研究生,应试者二人,均未录取。1930年夏招收了第一名研究生陆学善,此后除1931年空缺和1933年招收赵九章、傅承义、胡乾善和王竹溪4人之外,大致每一届招收1至2人,招生最多也不超过3人。清华物理系将研究生的质量视为重中之重,导师多学生少,每位研究生都能得到很好的照顾。抗战复员后,清华物理系于1946年招收1名研究生徐亦庄,1947年招收张泽瑜和陆祖荫两人,1948年招收黄祖洽和郑乐民两人。1949年夏,叶铭汉考取清华物理系的研究生,和他一起被录取的还有容保粹和戈革。[2]

  • [1] 朱邦芬编,清华物理八十年,北京:清华大学出版社,2006年,第106页。
    [2] 朱邦芬编,清华物理八十年,北京:清华大学出版社,2006年,第323页。
    [3] 谢家麟编著,加速器与科技创新,北京:清华大学出版社,2000年,第72-80页。
    [4] KS-001-002,叶铭汉院士口述访谈,2011年12月20日。
    [5] 朱邦芬编,清华物理八十年,北京:清华大学出版社,2006年,第273页。
    [6] 朱邦芬编,清华物理八十年,北京:清华大学出版社,2006年,第269页。
    [7] 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编,清华大学九十年,北京:清华大学出版社,2001年,第170页。
    [8] 葛能全编著,钱三强年谱,济南:山东友谊出版社,2002年,第57页。
    [9] 钱三强,我和居里实验室,载于《徜徉原子空间》,天津:百花文艺出版社,2000年,第126-144页。
    [10] 黄祖洽,游进了知识的海洋,载于朱邦芬编,清华物理八十年, 北京:清华大学出版社,2006年,第265-269页。
    [11] KS-001-002,叶铭汉院士口述访谈,2011年12月20日。
    [12] 陈雅丹,难忘中关村难忘亲爱的父亲陈宗器,载于蔡恒胜、柳怀祖编,中关村回忆,上海: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,2011年,第126-143页。
    [13] 樊洪业,中国科学院第二院址东厂胡同1号,科学时报,2005年04月15日。
    [14] KS-001-002,叶铭汉院士口述访谈,2011年12月20日。
    [15]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编,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. 理学编. 物理学卷.3,北京: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,2006年,第101-115页。
    [16] 尹晓东、王作跃,1963年中国物理学家赴丹麦玻尔研究所访问研究的历史考察,自然科学史研究,2013年第4期,第470-490页。
    [17] 葛能全编,钱三强年谱长编,北京:科学出版社,2013年,第157页。
    [18] KS-001-002,叶铭汉院士口述访谈,2011年12月20日。
    [19]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编,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. 理学编. 物理学卷.2,北京: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,2000年,第383-392页。
    [20] KS-001-002,叶铭汉院士口述访谈,2011年12月20日。
    [21] 《2.2工作人员自传》,中科院高能所人事档案—叶铭汉。
    [22] 柯遵科,赵忠尧赴美购置加速器始末,民主与科学,2014年第5期,第34-37页。
    [23] 中国工程院学部工作部编,中国工程院院士自述,上海:上海教育出版社,1998年,第156页。
计量
  • 文章访问数:  57
  • HTML全文浏览量:  4
  • PDF下载量:  5
  • 被引次数: 0
出版历程

目录

    /

    返回文章
    返回